甘肃切换
新闻
【培育富民多元产业】永昌培育发展富民多元产业纪实
2013
12/24
05:49

传统农业大县的转型路

——永昌培育发展富民多元产业纪实

本报记者刘兴元

工业收入占县级财政收入的七成;分散、粗放的传统农业逐渐被产业化、规模化的现代高效农业取代;蓬勃发展的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新型城镇化建设让大批农民变身产业工人和新市民……走进永昌,这个传统农业大县后发赶超、转型跨越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令人欣喜和振奋。

永昌县曾是甘肃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之一。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却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软肋”。为此,县委、县政府重新审视县情,理清思路,寻找出路,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注重统筹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特色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大力培育壮大富民多元产业,促进了城乡并进、共同繁荣。

加快发展工业经济,增强反哺农业能力

工业底子薄,财政收入少,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这是不争的事实。要想改变现状,就必须下大气力发展工业,“兜里”有钱才能办大事。对此,永昌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形成了共识。

距永昌县河西堡镇北部两公里远的东大山下,过去是一片空旷沉寂的戈壁荒漠。如今,一座现代化工业园区——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正在崛起。园区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项目总投资120亿元,近两年启动实施了投资3.8亿元的春天公司20万吨电石、投资18亿元的鑫华公司300万吨捣鼓焦、投资7.8亿元的丰盛公司20万吨合成氨等16个重点项目,大部分已建成投产。

永昌县委书记马国兴向记者介绍,河西堡化工园区的项目全部建成后,年销售收入可达170亿元,可创造5亿元左右的税收,能吸纳当地6000名农民进厂务工。

永昌县着眼于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合理布局、搭建平台,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建立主业突出、多元支撑、集群发展的工业体系。到目前,全县已规划建成河西堡工业区、永昌工业区、清河农畜产品加工园、氟材料循环经济示范园“两区两园”。依托工业园区,积极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以煤化工、硫化工、磷化工、氯碱化工、氟化工为重点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不断延伸,以风光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化工、能源、冶金、建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主导产业支撑带动作用更加突出。

据统计,2012年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22.14亿元,工业对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3%、69%。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显著提高,近几年县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超过5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

以产业化为龙头,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位于永昌县朱王堡镇的三洋金源农牧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麦芽生产、面粉加工、玉米良种繁育、饲料饲草加工和肉牛养殖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公司董事长张子才向记者介绍,企业目前已形成5万吨优质啤酒麦芽、5万吨精制面粉、5万亩玉米良种繁育、6万吨畜禽精饲料加工、20万吨玉米秸秆饲草加工和5000头优质肉牛养殖规模,每年可收购消化当地及周边地区农民的大麦6万吨、小麦6万吨、饲料玉米2万吨、制种玉米3万吨,涉及种植面积18万亩,2万多农户从中受益。

永昌县清醒地认识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实行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

为此,县上按照“一区多园、组团发展”的思路,加快建设清河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园区、东河节水高效循环农业示范园、城郊标准化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园、西河草食畜牧业和食用菌产业示范园、河西堡“三化”同步发展示范园,以推动农业区域化布局、集约化发展、产业化经营。

县上把土地流转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规模经营的关键环节。到目前,全县已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方式流转土地15.1万亩,占农村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27.2%。这些流转的土地被专业公司和种粮大户承包经营,规模种植特色蔬菜、花卉、中药材、制种玉米等高效农作物,有效增加了土地规模效益和农民收入。

县上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对发展规模种植、养殖的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给予补贴。近年来,全县新建改建塑料大棚5432座、日光温室2654座、食用菌棚2536座,新建万只羊场19个、千头牛场4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39个、养殖暖棚3151座,规模化养殖户2.3万户,羊饲养量达到145万只,牛饲养量达到7万头,啤酒原料、优质肉羊、高原无公害蔬菜、食用菌、制种玉米、油料等“六大特色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为了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永昌县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按照“龙头+基地+农户”的模式,培育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209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3家。目前,全县啤酒麦芽年加工能力达到26万吨,优质面粉年产量达到20万吨,蔬菜年产量超过10万吨,羊肉制品年加工量达到2000多吨,成为全国啤酒大麦种植和国产麦芽生产加工第一县、全省高原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和全省肉羊产业大县。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4865元增加到2012年的7610元,年均增长11.8%。

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记者在永昌县河西堡镇采访时了解到,镇上坚持以工业化推动新型城镇化,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城乡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

河西堡镇党委书记张爱明告诉记者,目前全镇基本实现了“三个三分之一”,即农村劳动力中,三分之一进入工业园区就业,成为产业工人;三分之一进入城镇从事第三产业,成为创业主体;三分之一从事现代农业,成为新型农民。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5322元增加到2012年的8276元,年均增长12%。

永昌县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的关键措施来抓,坚持规划引领,实现了县、乡镇、村社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蓝图全覆盖,保证了农村和城市在发展空间上同构划、基础设施上同建设、要素资源上同配置、发展成果上同分享。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完善财政支持、社会保障、医疗改革、廉租住房、土地流转等20多项统筹城乡发展的配套政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县上进一步加大城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目前,全县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9.4%,100%的村、50%的社通上了油(水泥)路,新建城镇中小学4所、农村寄宿制小学8所,所有乡镇卫生院都建起了门诊楼,60%的村建成标准化卫生室,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0个、社区文化中心8个、村文化室95个,构建起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县上以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为目标,吸纳农民向城镇集中。先后在县城规划建设农民住宅小区5个,修建商品房150万平方米,吸纳1.8万户农户进入县城置产兴业。水源、朱王堡、河西堡3个乡镇打破村社界限,在镇区建成农民住宅小区6个、住宅楼21万平方米,在中心村建成集中居住点7个、高标准农宅410套,共有3500多户农民向小城镇和中心村聚集。县、乡镇统一布局,规划建设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园区,扩建农贸市场和商业门店,完善配套设施,为进入城镇的农民提供创业就业平台,增收致富。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