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切换
新闻
关于印发兰州市多极突破行动协调推进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2013
06/03
21:24

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兰州市多极突破行动协调推进

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兰政办发〔2012〕279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管委会:

《兰州市多极突破行动协调推进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兰州市多极突破行动协调推进工作

实施方案

实施多极突破行动是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实施省委“中心带动”战略、市委“1355”总体发展思路和“再造兰州”战略,培育多元支柱产业和多层次区域增长极、推动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举措。根据《甘肃省多极突破行动协调推进工作规划》、《甘肃省多极突破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甘肃省多极突破行动分组工作计划的通知》和市委市政府有关要求,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重大意义

全面实施多极突破行动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全省实现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迅速做大做强做美兰州的难得机遇。多极突破有利于破解兰州发展的瓶颈制约,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集聚,加快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发挥我市作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特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西北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有利于实现兰州转型跨越发展,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和支撑区域。

各级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推进多极突破行动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全面实施和努力完成多极突破的具体措施和各项目标任务上来,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真抓实干,破解难题,不断开创我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上支持兰州发展的政策措施,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实施“中心带动”战略、“1355”总体发展思路和“再造兰州”战略,着力在园区建设、支柱产业发展、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等重点方面率先突破,迅速做大做强做美兰州,使兰州成为带动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力引擎和推动西部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基本原则

坚持示范带动。依托兰州在全省的中心地位和优势,迅速做大经济总量,做强经济实力,发挥中心带动、示范带动、开放带动作用,不断健全完善聚集扩散、渗透辐射、升级增量的城市功能,提升兰州在全省的首位度。

坚持园区支撑。实施以兰州新区建设为重点的“拓空间”战略,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搞好园区开发建设,充分发挥园区作为产业集聚发展的载体作用,构筑多元支柱产业发展平台。合理规划产业区域布局,按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方向,整合、优化、提升现有各类园区功能,引导产业集中集约发展。

坚持产业突破。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相结合,发挥比较优势,把传统产业提升同发展方式转变、生态建设、环境治理、高新技术结合起来,实现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提升产业比重,壮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实力,为多极突破提供强力支撑。

坚持项目推动。紧紧围绕多极突破的重点领域,以项目推动发展,积极谋划、储备、申报、实施一批带动作用强、发展后劲足的重点项目,以大项目、好项目拉动投资、增加财源、带动就业、促进发展,使项目成为多极突破的强力引擎,加速推动兰州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

坚持对外开放。针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既要注重依托兰州的资源和现有大企业、大项目积极推动多极突破,同时要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多层面的区域经济交流,深入开展与省内市州及国内其他城市协作,促进与亚欧大陆桥沿线城市、中亚西亚和中东国家广泛交流,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搭建向西开放合作新平台,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坚持机制创新。积极开展创新试点建设,深化社会管理、行政管理、金融体制、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及关键环节改革,构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多极突破行动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三)总体目标

依托兰州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改造提升、做大做强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信息产业、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物流、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努力把兰州建成国家重要的战略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有色冶金、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及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着力拓展发展空间,强力推进兰州新区建设和高新区、经济区增容扩区,实施“一区多园”战略。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打造兰白核心经济区的先行区,力争使兰白核心经济区成为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不断增强对全省的辐射带动能力。到2015年,城市空间结构得到显著优化,国家和省级产业基地基本形成,重点区域率先突破,引领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新格局基本确立。

三、重点任务

(一)着力在产业培育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按照“一产抓特色、二产抓延伸、三产抓转型、整体抓提升”的总体要求,完善“五位一体”产业发展推进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根据我市产业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实施以优势资源开发转化整合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战略,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能源和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八大支柱产业,构建适应未来发展方向、具有兰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强力推动兰州产业向高端化、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转变。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力争突破2500亿元,年均增长16%。

1、石油化工产业。以中石油在兰新上1000万吨炼油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发展壮大炼油、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打造精细化工和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建设国家战略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近中期依托兰州石化公司、蓝星公司等骨干企业,大力推进炼化一体化,以大乙烯、大芳烃建设为支撑延长产业链,建设国内最大的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炼油催化剂基地及重要的润滑油生产基地,构建规模优势突出、创新能力强、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产业链条关联紧密的石化产业集群。依托石化上游产业,着力延伸碳五资源综合利用、润滑油、涂料产业链,形成石油─石油产品─基础化工产品─精细化工产品产业链。远期重点推动西固石化产业向兰州新区转移,既解决黄河上游水源安全问题,又有效解决西固区产业发展空间不足和老城区大气环境问题。加快280万立方米原油商业储备库、300万立方米原油战略储备库建设,打造西部大型石油、化工原料集散地和国际化工物流园区,建成国家重要的石油储备基地。(责任单位:市工信委)

2、有色冶金产业。以兰州铝业、连城铝业、腾达铁合金及榆钢公司等骨干企业为重点,采取多元投资方式向电解铝、钢材深加工业延伸和集聚,建设连海新材料循环经济园,推进煤电铝一体化,形成煤炭─发电─电解铝─板带箔(铝合金─型材)产业链。以实施大型预焙槽、高精度铝合金扁锭及工业交通用铝合金圆锭等项目为龙头,发展铝合金、铝轮毂等系列产品,延伸铝冶炼及加工产业链;以实施高频电阻焊管等项目为依托,发展钢铁板带及管材特种工程钢材等系列产品,延伸钢材产业链;以开发低碳、低硫、低磷等精炼产品及硅铝钡等复合铁合金产品为指向,延伸铁合金产业链;以加快特种石墨、高炉炭砖、核电站炭堆内构件及碳纤维复合材料等高端产品开发为载体,延伸炭素产业链,着力培植连海有色冶金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工信委)

3、装备制造产业。依托兰石、兰电、吉利、宏宇变压器等企业,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工程,有效延伸产业链,形成以石油钻采与炼化、大型换热设备、特种阀门为主的石化装备集群,以兆瓦级风电设备为主的清洁能源装备集群,以配套服务大飞机工程设备、真空应用装备、数控机床、半导体切抛磨设备为主的专用设备集群,以轿车、客车、农用车、零部件配套和盾构机、桩工机械为主的汽车及工程机械集群,以应用软件、X射线实时成像零件及装备、油田在线检测设备为主的信息化设备集群。(责任单位:市工信委)

4、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发挥兰州资源优势,打造电力、太阳能技术、煤炭综合利用、清洁供热、核能等产业链,做大做强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加大“西电东送”和能源通道建设,以电力为中心、技术研发为支撑、重点企业为载体,坚持“水、火”并举,积极发展环保高效燃煤机组。加快兰州新区输配电网建设,形成高、中、低压三级输配电网结构。依托区域水资源,统筹实施黄河兰州段水电站梯级开发,加快建设西固河口水电站。加快推进光伏、光热成套组件与设备及LED绿色照明产业基地建设,推动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核能发展。以兰州新区为核心,突出发展太阳能、核能、风能关键技术、系统集成及核心部件制造和半导体照明应用产品,加快建设兰州国家级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强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发展油页岩炼油和劣质煤发电等产业。利用国内先进技术,加快兰州低温核供热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兰州新区管委会、市发改委)

5、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充分利用兰州科技研发和人才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产业。突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加大优势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点领域创新产品培育。充分发挥甘肃中藏药资源、中药品牌和生物制药技术研发等优势,以人用疫苗、动物疫苗、现代中(藏)药、医药原料与中间体、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为重点,培育壮大佛慈制药、兰州太宝制药、奇正集团、重离子治癌、西脉记忆合金、兰飞心脏瓣膜等龙头企业,打造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特色中(藏)药生产基地,形成集产业研发、原料生产、加工制造和专业化服务为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突出新材料产业发展,加快发展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等。以镍钴粉体材料、金属有机化合物、碳纤维、储能材料等领域新材料产业化、集聚化发展为重点,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的政策、信息、人才、成果转化平台和中介服务网络体系,在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形成具有规模经济优势、产业集聚优势、持续成长优势的新材料产业集群。突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加快利用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在西固区、兰州新区和高新区重点发展电站烟气脱硫脱硝除尘成套设备、热电联产设备、垃圾处理成套设备、节能型变频电机、新介质节能锅炉、水处理设备、新能源城市环保装备和环境监测仪器等产品,强力推动兰白循环经济基地建设。突出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以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中科院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重点研发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后IP时代相关技术,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发动机”。重点研发数字无线接入网系统设备、半导体集成电路、半导体照明等信息网络设备,重点发展软件开发、物联网、通信增值服务等产业。到2015年,建成100户“两化”融合重点示范企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生产装备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率达到80%以上。突出航空航天产业发展,重点发展飞行控制仪器、航天压力容器设计制造、表面工程技术、航空仪表照明等产品。(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委、市环保局)

6、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兰州的区位、交通和市场集散优势,协调发展生产型服务业、生活型服务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及新型服务业发展,加快建设连接东西、沟通南北、辐射中亚西亚的西北现代服务中心。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结合城市改造,注重引进战略投资、先进业态和知名品牌,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CBD)、中央休闲购物区(CSD),积极发展特色商圈。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改造提升仓储、配送业,推进兰州西固国际物流新城、兰州(大青山)农产品物流中心和焦家湾粮油物流中心、以沙井驿为中心的铁路编组站物流园区建设,培育现代物流龙头骨干企业,打造西北地区国家级现代物流产业园区。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重点发展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企业,加快发展投资公司、融资租赁、商业代理等金融服务,积极引进中外金融机构,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争取兰州银行尽快上市。培育发展会展经济、总部经济、电子商务、中介、外包等新型服务业,积极争取承办各类国际国内会议,引进国内外组织设立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和服务中心。加快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用服务业,重点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新闻出版等事业及社区、家政、养老和物业服务。完善城乡便民服务体系,推进农产品市场、社区菜市场、放心早餐、农村便利超市和农资超市建设,规范发展夜市、特色商业街、风味小吃街等大众服务业。(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政府金融办)

7、文化旅游产业。按照建设文化大省和打造全国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示范区的要求,充分发挥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俗文化交融的优势,以黄河为载体和平台,以兰州在西北地区“座中四联”的独特区位为依托,以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为目的,发展壮大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黄河文化旅游产业,着力塑造“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的城市旅游形象,把兰州建成丝绸之路精品旅游节点城市、西北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和西部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深度开发黄河文化旅游资源,重点打造百里黄河风情线文化旅游大品牌,规划建设一批黄河兰州段系列主题园区。整合开发以兴隆山、官鹅沟为核心景区的避暑度假会务旅游,以森林公园和两山绿化为依托的生态休闲旅游,以吐鲁沟、鲁土司衙门为核心景区的山野生态、民族文化体验旅游,以八盘峡、柴家峡、小峡、达川、什川等黄河“三峡两川”为核心的水上运动、黄河风情旅游等四大旅游业态集聚区。着力把青城、连城、什川、中川、达川、苦水等6个小城镇培育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镇。整合全市旅游节会资源,加强综合规划、开发和包装,着力打造闻名全国的黄河文化旅游节会产品。立足于挖掘黄河文化、丝路文化,重点发展传媒、出版、演艺、策划等文化产业,高标准建设创意文化产业园,培育读者集团、兰州演艺集团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依托甘肃省博物馆、图书馆、高等院校、书画院、金城关、明肃王府、八路军办事处、邓园等构建金城文化产业走廊。依托黄河文化资源,建设内涵丰富、富有特色、布局合理的代表性文化景观,做大做强《大梦敦煌》、《丝路花雨》等代表性文化精品,展现兰州丝路重镇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依托兰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打造兰州动漫产业集群、珍贵历史文物和旅游资源保护开发产业链。积极挖掘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加大彩陶复制、黄河奇石、微雕葫芦、黄河水车、特色景观工艺品等旅游产品开发力度,活跃多层次、有特色的黄河文化旅游市场。(责任单位:市文广局、市旅游局、兰州高新区管委会)

8、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按照“一特五化”要求,以提升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辐射带动力为突破口,以强基础、打品牌、拓市场为重点,大力实施“八个百万”工程,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农业,打造集种养加销为一体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链。发展特色种植业,以富硒高原夏菜、百合、玫瑰、一月红提、西甜瓜产业为重点,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高原夏菜生产基地。发展特色养殖业,以肉羊、奶牛、生猪标准化养殖等为重点,发展种养加有机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着力构建畜牧养殖产业发展新格局。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以蔬菜、玫瑰、百合、畜禽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突出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建设一批装备先进的加工生产线,着力打造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业,加快建设兰州农产品物流中心、国家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健全产地市场体系、冷链物流体系、终端销售网络,延伸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农业,以南北两山、兴隆山、徐家山、皋兰什川、榆中青城、安宁仁寿山等为重点,丰富农家乐等休闲观光农业的文化底蕴,提高农业附加值。(责任单位:市农委)

(二)着力在园区发展体系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深入实施“再造兰州”战略,以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和8个县区园区为载体,以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为突破口,多层次布局,点线面结合,构建“3+8”板块经济体系和多元支柱产业发展平台,发挥园区在经济总量、结构调整、提升综合竞争力方面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到2015年,兰州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建成年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500亿元和100亿元的园区各1个。

1、抓好兰州新区建设。在用足用活现有政策的基础上,以批复国家级兰州新区为重大契机,争取国家在兰州新区设立海关保税区,争取国家支持央企在兰州新区布点建设,争取国家和省上给予更优惠的土地、金融财税、交通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形成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交通、水利和能源三大关键环节,打造生产、消费、生态三大环境,加强工业设施、居住生活设施、文化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抓好迎宾大道、纬八路、纬十二路、纬十六路、纬十八路、纬二十路、东快速路、北快速路等新区城市路网建设,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增强发展的保障能力。按照建设国家级新区的要求,加快建设高度集聚的新型产业发展区,不断增强园区的集聚力、吸附力和影响力。积极承接兰州主城区产业迁建和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打造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先进制造、精细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抓好中石油新增年产1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吉利轿车配套、三一重工、中铁建重工、世纪金源城市综合体、中国四联西北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力争用5到10年时间,把兰州新区建成产业强城、多湖水城、生态绿城、现代新城。(责任单位:兰州新区管委会)

2、推进高新区和经济区增容扩区。兰州高新区以增容扩区为契机,着力提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企业聚集能力。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航天技术应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延长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雁滩园区发展科技研发、产业孵化、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七里河园区发展科技研发、总部经济、城市综合体、先进装备制造、现代服务等产业;榆中园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重点抓好雁滩总部经济园区、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星火数控卧式车床制造、兰州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红星美凯龙城市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创新园区开发模式,积极推进与名城集团合作,实施榆中园区首期综合开发。(责任单位:兰州高新区管委会)

兰州经济区实施“北拓西进”增容扩区战略,着力发展现代物流、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安宁园区发展总部经济、轻工食品、现代商贸服务、生态旅游以及航空航天等产业。西固园区发展现代物流、精细化工、新材料、旅游等产业。红古园区发展以铝和炭素精深加工为主的有色冶金和煤化工等产业。抓好无血清细胞培养基研发中心及工业化生产线、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开发利用、万亩城市综合体、千亩城市公园、行政中心及中央商务区、华尊立达国际家具建材城、新纪元汽车城、佛慈制药产业基地、新兰药集团总部、莫高城、众邦电缆城二期、钢材物流园、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货运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西北国际机构和跨国公司的集中区、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和国际物流产业园。(责任单位:兰州经济区管委会)

3、加快县区园区建设。坚持“一区多园”发展思路,统一规划整合八个县区产业园区。每个园区瞄准一个主导产业,明确功能定位,注重错位互补,集中力量打造,逐步形成集聚发展的特色产业园区。九州经济开发区发展生物医药、都市加工业、食品加工业。兰州新城工业园发展现代物流、新材料产业。兰州连海经济开发区红古园区和永登园区发展炭素及深加工、煤化工、铁合金及深加工、铝冶炼及深加工、火电及煤综合利用产业,承接青藏高原矿产资源加工现代高载能产业。榆中和平工业园区发展新材料、工程机械、现代物流业。皋兰三川口工业集中区发展工程机械、化工材料、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抓好汉武酒业兰州灌装生产线、蓝星公司第二条生产线、凝石水泥生产线、连铝388万吨节能环保、2万吨600KA超大容量铝电解槽技术研发、15万吨圆锭和年产50万立方混凝土搅拌站、金川科技园三元正极材料、瑞鑫商贸仓储物流园等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各县区、市发改委)

(三)着力在城市功能完善提升上取得新突破

建立健全城市管理体制,促进城市生产、服务、管理、协调、集散、创新功能的优化组合,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合理配置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

1、建立健全城市管理体制。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作用,不断增强社区民主自治功能,把城市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落到实处。加强城管进社区工作,建立管理、作业、执法和群众参与有机结合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多网合一的城市管理信息平台,推进城市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管理,使兰州城市管理向先进管理模式迈进。(责任单位:市城执法管局、市建设局、市数字办)

2、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市路网建设改造,发挥道路分流功能,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一步完善节点布局,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加快城市立体交通建设改造,畅通交通大循环和区域小循环,形成高架、下穿、架桥、外环等相结合的路网体系,提高交通通行能力。加快推进南、北绕城高速公路、北龙口-水阜-中川、兰州-黄羊头-中川、兰州西客站-中川三条兰州主城区至兰州新区快速通道和中川-白银道路建设,实现兰州新区与兰州市主城区、白银市城区半小时通达。按照现代特大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大力改造城市供电、供水、排水、通讯、燃气、消防管网系统。(责任单位:市建设局、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市环保局、市交通局、市水务局、兰州新区管委会、市供电公司)

3、加强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省会城市教育资源,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落实“三个优先”和“三个增长”,加快教育强市进程。整合、扩大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巩固义务教育成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再建省级示范性高中2~4所,创建3~5所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县级职教中心。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任务,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国家标准。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对象待遇水平、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努力解决国有关闭破产企业、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农民工等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继续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促进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口支援和分工合作,提升服务能力。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大力改善城乡居民基本居住条件,加快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城中村及棚户区改造,增加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房源,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房产局、市卫生局、市药监局)

(四)着力在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上取得新突破

以保护“母亲河”为主题,重点围绕兰州新区、“两山一河”、城市建成区,实施生态屏障、城市绿地、生态景观等林业产业体系和森林文化体系建设,形成以森林、草地、湿地、农地等生态类型多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城乡一体的生态网络体系。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6%,绿化覆盖率达到311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

1、构建城乡一体的生态网络体系。主城区依靠城市的综合实力和黄河水资源优势,进行高密度生态建设,扩大人工生态面积,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中心城区向外辐射,通过道路、水系等与周围城镇相联结,建设生态通道和人工生态节点。建设、保护非建设用地自然生态,稳定林地、草地、湿地等生态类型,增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完善城市生态系统,缓解平衡城市生态压力。(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水务局、两山绿化指挥部、市园林局)

2、多举措巩固绿化成果。以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生态工程和水土保持、草场治理等生态工程为依托,以保护、封育公益林管护为主体,人工重建为突破口,实现区域生态建设全覆盖,着力恢复和重建区域自然生态,改善生态系统。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保护生态建设成果。(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农委、市水务局、两山绿化指挥部、市园林局)

3、建设功能完善的城市生态系统。全力打造生态建设、保护与补偿试验区,主城区以“两山一河”为基本骨架,扩大南北两山造林面积,补充建设黄河风情线绿地,形成带状森林屏障和生态廊道。实施城区立体空间绿化,增加绿地面积。丰富树种种类,完善品种结构,形成林草花有机搭配的绿地生物群落和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绿地系统。增设南北两山游园、公园、景区等生态文化区,提升绿地系统综合功能。抓好黄河上游生态修复兰州试验区、100万亩生态环境工程,兰州新区30万亩城市景观林及其周边地区生态防护林工程,南北两山绿化成果巩固扩大、五泉山等7座公园改造提升,黄河兰州段万亩生态湿地恢复保护、50个城市主题公园,新区“千塘百湖”工程和4100亩湿地公园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园林局、市水务局、两山绿化指挥部、兰州新区管委会)

4、加强大气和水体污染防治。继续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空间拓展和能源结构优化等关键环节,加强工业、燃煤及面源、机动车尾气、二次扬尘等重点污染源治理,打好大气污染治理整体战攻坚战。

优化城市能源结构。统筹天然气、供热、供水三大管网建设,实施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管网建设,加快燃煤锅炉改造,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实施清洁能源改造,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电、太阳能、生物质能、浅层地能、核能和水煤浆等清洁和准清洁能源。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关闭和停运一批不符合排放标准的企业。重点抓好热电联产供热管网项目、大型集中热源厂建设项目、较大型燃煤供热锅炉治污改造项目、20吨以下燃煤锅炉改造清洁能源项目。(责任单位:市建设局、市发改委、市市工信委、市环保局)

强化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审核机动车尾气排放指标参数,严把机动车登记注册关。严格实施机动车尾气强制达标和报废制度,推行机动车环保标志分类管理制度。强化机动车尾气排放年检、抽检和定点监测。加快完善智能交通规划,大力实施“畅交通”工程,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环保局、市交通局)

强化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尽快完成甘肃强鑫铁合金等现有34户工业企业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加快推进兰州航空万里机电、兰州佛慈制药、甘肃省银顺冶炼厂、兰州三毛实业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实施十大节能工程企业技术改造,推进工业窑炉清洁能源替代、窑炉脱硫升级改造、脱硝设备等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国电兰州热电2×330mw机组“上大压小”、兰州石化炼油厂烟气脱硫设施、大唐兰州西固热电2×300mw机组脱硫增容改造、兰州西固热电锅炉除尘改造、兰铝自备电厂1#、2#、3#机组脱硝、酒钢集团榆钢烧结机烟气脱硫等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环保局)

强化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城市公共场所、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等环境整治,加大对大砂沟、黄羊头、汽车南站等城市六大出入口环境整治力度。加快七里河区西津坪、帽帽咀湾沟生活(建筑)垃圾处理场、西固区金沟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中铺子生活垃圾处理厂以及兰州市“六大出入口”洗车场等项目建设。加快城市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工程建设,实施雁儿湾、西固、盐场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改造,新建沙井驿提升泵站、彭家坪城市污水处理厂。(责任单位:市城管执法局、市建设局、市环保局)

5、强化生态环境监控监测。建立生态资源、环境动态预测监测指标体系和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影响生态环境的生态因子监控监测,综合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技术,及时准确了解掌握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原因,避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为正确制定调控生态环境保护方法和措施提供依据。(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环保局、两山绿化指挥部)

(五)着力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

按照“精简、高效、创新、务实、管用”的原则,积极落实省级下放审批权限的相关要求,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打造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全面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对行政审批事项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实行“联合会审”,并全部进入市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审批联动机制,落实和执行并联审批制、超时默认制、缺席默认制、全程代办制、联合踏察制等有关制度。加快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集中统一的城市建设工程、管理体制和项目集体决策机制。推进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借、用、还”一体化的决策、管理、执行、监督“四分离”投融资管理体制。深化机构改革,着力解决职能交叉、层次过多、权责脱节、多头执法等突出问题,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和行为。健全和完善监督检查体系,构建全方位覆盖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厅、市发改委、市监察局、市政府法制办)

四、实施计划

(一)成立兰州市多极突破行动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市发改委领导担任,成员单位由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各县区政府、市政府办公厅、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委、公安局、监察局、民政局、财政局、人社局、国土局、环保局、建设局、城管执法局、政府国资委、农委、水务局、林业局、商务局、经合局、文广局、旅游局、卫生局、统计局、政府金融办、两山绿化指挥部、工商局、地税局、国税局、铁航办、效能办、督察室等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办公室主任由发改委主要负责人担任,日常工作由市发改委承担。各成员单位同时确定1名联络员。

市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负责制定和实施多极突破行动近、中、远期工作计划和措施,研究解决多极突破行动中重大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协调督促市直相关部门和各县区做好区域实施方案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协调检查方案实施中重大事项的落实情况,做好指导帮助工作;积极创造区域联动发展的条件,协调促进跨市区共建重大项目的争取工作。

市领导小组工作分工:市领导小组下设支柱产业培育发展协调推进组、园区发展体系建设协调推进组、城市功能完善提升协调推进组、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协调推进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协调推进组,各组组长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由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各县区政府、市政府相关部门主要领导担任,总的协调推进工作由市发改委负责。按照市领导小组统一安排,各组侧重相应发展的调查研究、提出意见、督促检查、协调推进和指导服务工作。根据工作需要,有关成员单位派员参与各组工作。5个协调推进组的重点突破任务是:

支柱产业培育发展协调推进组:健全“研政产”机制创新体系,加强企业、科研院校、政府、金融机构合作,完善“五位一体”产业发展推进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改造提升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文化旅游、农副产品加工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循环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增加产业新型业态,构建产业集群,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市工信委、科技局、财政局、国土局、规划局、环保局、建设局、政府国资委、农委、商务局、经合局、文广局、旅游局)

园区发展体系建设协调推进组:进一步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健全统一协调和利益调节机制。加快规划落地实施,抓好园区路网框架体系、产业功能配套和生态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产业集聚功能,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园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兰州新区建设, 推进兰州高新区、经济区增容扩区,健全完善二级园区配套设施,抓好8个县区产业园区建设。集中实施出城入园攻坚行动,推进重点企业搬迁改造。突出招商引资重点区域,主动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市工信委、商务局、经合局、各县区)

城市功能完善提升协调推进组:建立健全城市功能制度机制,促进城市生产、服务、管理、协调、集散、创新功能的优化组合,完善城市经济、社会、空间结构。加快交通网络组织化建设, 推进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省市联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大土地整理开发,推进企业出城入园, 促进主城区生产生活资料批发市场外迁。加强社会性公共设施建设,合理配置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社会资源。切实发挥城市聚集扩散、渗透辐射、升级增量的能量效应和放大效应,提升城市首位度。(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公厅,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委、民政局、人社局、国土局、建设局、城管执法局、商务局、文广局、体育局、卫生局、铁航办)

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协调推进组:以保护“母亲河”为着力点,抓好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兰州试验区建设,加快兰州新区、“两山一河”、城市绿地、生态景观、绿色城镇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实施百万亩绿色生态工程建设,全力打造生态建设、保护与补偿试验区,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实施城区出入口森林生态景观工程,推进绿色通道和林业生态建设。完善绿化工程管护长效机制,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牵头单位:市林业局,责任单位:市农委、水务局、两山绿化指挥部、园林局、兰州新区)

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协调推进组:按照“精简、高效、创新、务实、管用”的原则,认真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公共资源市场配置,加快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招投标体制改革,推进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人事制度和机构改革。切实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健全和完善监督检查体系。促进政策落实年和园区建设年活动有效开展,抓好政策争取、项目凝练和协调服务,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公厅,责任单位: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市发改委、工信委、监察局、人社局、建设局、城管执法局、商务局、经合局、政府法制办、金融办、招投标局、各县区)

(二)制定多极突破行动工作文件。文件包括《中共兰州市委办公厅、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兰州市多极突破行动协调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的通知》、《兰州市多极突破行动协调推进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兰州市多极突破行动分组工作计划的通知》、《兰州市多极突破行动2012年度工作计划》。

(三)制定多极突破行动工作制度

1、协调会议制度。领导小组要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实施方案》和重点突破区域工作实际,定期不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研究协商安排工作,协调相关部门做好贯彻落实,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决定上报市委市政府的重大问题及建议。

2、工作责任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及时掌握多极突破行动的进展情况,汇总和上报相关数据材料,做好沟通衔接和跟踪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要做好多极突破行动与本部门职责的衔接配合,各成员单位要确定联络员并保证渠道畅通与工作落实。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间要加强协作配合,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形成推进多极突破的整体合力。

3、工作协调制度。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作为多极突破行动的实施主体,要按照《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合作发展机制,明确工作责任,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梳理形成产业培育、园区建设、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五个方面的工作重点,并分解细化到具体项目,抓好工作落实,确保全市多极突破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4、信息报送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及时编发工作简报,5个协调推进组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及时报送工作信息,每年6月和12月份将贯彻落实工作情况及下一步工作安排总结材料报市领导小组。重要信息随时报送。

5、考核评价制度。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各县区、市直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多极突破行动考核机制,将实施情况纳入政府和部门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加强督促检查,强化绩效评估和考核评价。对重点突破区域,领导小组依据年度统计数据,对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城市化水平以及产业基地建设、区域合作等内容进行专项考核,对工作突出的予以表彰。

(四)明确多极突破行动实施步骤

1、动员启动阶段。2012年8月,市上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全市多极突破行动协调推进工作方案。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明确目标任务,安排部署工作,细化各工作组年度工作计划。市领导小组各推进组提出工作方案,相关单位确定相应工作机构,对接落实工作任务,全面启动多极突破行动。

2、实施推进阶段。2012年8月到2016年6月,市领导小组各推进组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实施多极突破行动协调推进工作方案、年度计划,帮助和督促相关单位推进园区发展体系建设、支柱产业培育发展、城市功能完善提升、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五个方面重点突破,并加强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及时掌握进展情况,协调推进工作落实,形成全市区域经济发展多极突破新局面。

3、总结检查阶段。2016年7月到12月,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各县区、市直有关部门对多极突破行动落实情况进行自查,市领导小组对全市多极突破行动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总结,向市委市政府报告。

(五)启动2012年度工作

1、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成立多极突破行动协调领导小组,梳理推进多极突破行动工作思路,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和区域合作任务,选准选好多极突破行动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做好与中部组工作计划的对接,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局面。

2、做好规划编制实施。继续做好《兰州-白银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贯彻实施,争取将规划提出的政策、资金、项目落到实处。加快《兰西格经济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争取国家批复《兰州新区总体方案》和《兰白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实施方案》,积极开展承接产业转移试点工作。加强与新疆的协商合作,争取国家支持两省区编制《兰乌经济区发展规划》。

3、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围绕建设国家战略性石化产业基地、国家有色冶金和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基地和西北地区重要农产品加工基地等目标,加快建设碳五综合利用、300万立方米原油战略储备库、兰州-成都原油管道(甘肃段)等工程。开工建设宝兰客运专线、兰州(新城)至永靖沿黄河快速通道、750千伏兰州东-天水-宝鸡输变电(甘肃段)等工程。加快兰州-定西输气管道等项目前期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多极突破行动作为提升经济实力、发挥中心带动作用的重大战略,摆在全市工作的重要位置,强力推进落实。5个多极突破行动协调推进组要分别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具体负责和承担相关工作,制定工作实施计划,分解落实责任,以协调推进组的牵头部门、责任单位和依托企业为主体,将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科研院所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共同研究支持多元支柱产业发展的措施和重点建设项目,上下联动,狠抓落实,形成推进多极突破行动的整体合力。

(二)大力改善服务环境。深入开展“效能风暴”行动,大力推进效能建设和审批流程再造,简化审批环节,提高行政办事效率。要结合“政策落实年”和“园区建设年”活动,对多极突破行动所涉及的重大项目启动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工作机制,为项目建设用地、规划报批、环境评估、拆迁安置、资金配套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为投资者、企业和市民提供高效、便捷、规范的服务,为多极突破行动创造优良的发展和服务环境。

(三)狠抓项目凝炼落实。要按照多极突破行动的具体要求抓好项目建设,落实好领导包抓重点项目责任制和项目建设指挥部模式。发改部门要紧紧围绕国家投资导向和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凝炼项目,加大项目争取、申报和协调服务力度;招商部门要突出全市招商的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面向国内外大企业,发挥产业小分队、驻外机构和商会组织的作用,拓展招商引资的广度和深度,吸引资金、人才、项目等生产要素向兰州集中。要围绕兰洽会签约项目,进一步抓好对接落实,切实提高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项目开工率。

(四)持续强化督促检查。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及时通报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市政府督查室要适时对各级各部门实施多极突破行动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形成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市目标办、效能办要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把贯彻落实多极突破行动的目标任务纳入年度考核体系。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目标不清晰、工作措施不扎实、工作推进不得力的县区和部门进行通报批评,对敷衍塞责、贻误工作的要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五)加强舆论宣传引导。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多极突破行动的重大意义和相关扶持政策,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和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多极突破行动重要性的认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多极突破行动的良好氛围。要适时召开各种层次的新闻发布会和项目推介会,积极对外宣传推介我市的发展环境和政策优势,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兰州开发建设,凝心聚力协调推进多极突破行动。

二○一二年九月二十九日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