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切换
新闻
牛肉面产业化需要传统与创新并举
2016
10/25
16:36

据不完全统计,兰州牛肉面馆在全国达3万余家,已经落户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阿根廷等国家,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华第一面”,带动就业30万余人,每年营业额达到600多亿,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产业,对兰州的城市形象扩大和经济推动的作用日益显著。这是记者从21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兰州国际牛肉面文化博览会系列活动“兰州牛肉面产业发展趋势及专用面粉标准座谈会”上了解到的。当天,20多位来自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及50多名来自国内30余家牛肉面产业及相关企业代表参加了座谈会。(相关报道见《兰州日报》10月24日1版)

本次座谈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都提出了一个共同问题:兰州牛肉面是中华面条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但随着消费地域和市场范围的扩大,兰州牛肉面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原料、产品、制作过程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以及经营模式变化带来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一发展过程中绕不过去的挑战,的确是兰州牛肉面做大做强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兰州牛肉面的产业化是一个老话题。十多年来,不断有具有前瞻眼光的业内人士一再探索牛肉面的专业化之路,但牛肉面真要走出作坊,进入工业化生产一直都是摆在其产业化道路上的一个最大瓶颈。说到产业化,就必须涉及标准化,这是产业化的前提,否则,牛肉面就只能是以一种地方特色小吃的身份而存在。

兰州牛肉拉面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它以“汤镜者清,肉烂者香,面细者精”的独特风味和“一清(汤)、二白(面)、三红(辣子)、四绿(香菜蒜苗)、五黄(面条黄亮)”的悦目色彩赢得了国内乃至全世界顾客的好评。可以说,这个“一二三四五”就是兰州牛肉面的产品标准,是兰州牛肉面赖以成名的真正内涵,离开了这个标准,就不再是兰州牛肉面。但这个普遍公认的标准又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标准,难以非常精确的定量。牛肉面的特色大约也体现在这种大标准统一下的特色纷呈,食客们能够众口皆调也有赖于此。但各具风味的牛肉面又确实难以做到工业化生产,这是牛肉面不能像洋快餐一样走食品工业化之路的根本原因。而不同品牌的牛肉面又培养出了各自忠实的顾客群,这种百花齐放又是牛肉面产业旺盛生命力的前提保证。我们的中式餐饮,脱身与农耕时代,讲的就是特色经营,一旦工业化生产,它的特色与文化内涵将不复存在。汉堡包是用来“吃”的,而兰州牛肉面、北京烤鸭、天津狗不理包子是用来“品”的,这就是最大不同,也是中式餐饮不能照搬洋快餐的根本原因。因此,牛肉面的产业化发展必然不能是“肯德基”、“麦当劳”式的工业化生产模式,而是不同品牌进行连锁化竞争发展的趋势。

近些年来,兰州牛肉面开始大规模走出去,兰州人在利用自己这个“天下第一面”的招牌时体现出了完全不同于传统作坊式生产的创新创业精神。兰州牛肉面这个招牌,已经被人冒用了很多年,以至于兰州人想把正宗的兰州牛肉面推广出去时却屡屡遭遇“李逵遇李鬼”的尴尬和干扰。在传统作坊式经营的低端领域,兰州经营者已经很难和山寨产品同质化竞争。牛肉面产业化,兰州人走出去确实晚了很多,但利用已经牢固树立的品牌效应,在高端化经营的领域,兰州的牛肉面品牌占有绝对统治地位。

今天,在西餐厅、咖啡馆一样的环境下吃牛肉面已经成为时尚。事实和市场都已经证明,牛肉面从传统作坊式经营真正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需要从创新着手,需要在继承牛肉面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在经营业态、营销手段、品牌影响力这些现代经营理念的支撑下大胆创新,实现真正的产业化,培育出真正的龙头企业。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