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切换
新闻
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纪实
2013
05/31
15:09

创造的力量有时是惊人的,22年惊鸿一瞥,一片不毛之地成为全省最具经济活力、发展潜力、综合竞争力的区域之一。

我市开发区拥有“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众多“金字招牌”。且看2009年,她完成生产总值12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16亿元,税收收入突破12.2亿元,产品销往国内29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美国、日本、英国等十多个国家。

2010年3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跃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将成为我市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

金昌,这颗镶嵌在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正开启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图景。

着眼现实,瞄准未来,在传统产业的王国里开启经济发展新篇章

半个多世纪前,共和国西部一夜之间发出了耀眼的光芒,一片广袤的戈壁滩上,漠风凄凄,寂寞荒凉,一块散发着五彩奇光的孔雀石抖落了神秘的面纱,宣告着中国贫镍历史的结束。

来自大江南北的建设者们聚集在龙首山下,拉开了世界第二大硫化铜镍矿大开发的序幕,伴随着金川集团公司的发展,一座工业新城在西北高原茫茫戈壁上崛起,被称为工业维生素的镍金属以及其它贵金属源源不断地输入共和国的国防工业和生产科技领域。

“资源相对富集、工业基础较好,但一镍独大、产业单一、关联度不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历史文化厚重、发展潜力巨大,但体制机制不活、开放程度较低……”这是制约金昌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也是历届省、市领导力求破解的难题。

1984年春天,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一批国家级开发区,在我国东部沿海城市陆续诞生了,一个个经济强区的奇迹,引起了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

1988年,在全国召开的七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时任甘肃省省长的贾志杰同志向中央领导汇报了建立甘肃黄河上游经济开发区的设想和重大意义,并建议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共同建立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

10月,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昌东区戈壁滩上,第一批开发项目金川电线电缆厂、金川电器开关厂、金川不锈钢餐具厂、金川草酸厂、金川特种电焊条厂等破土动工。

“以金川集团公司为依托,镍、稀贵金属、金属盐类等系列产品和利用副产品硫酸的化工产品,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和深度开发。”市委、市政府瞄准金昌未来发展,对开发区进行准确定位。

从此,“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了金昌开发区永恒的主题。

1991年,根据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提出的“金昌要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产品优势,注入高新技术,逐步建成高新技术密集的现代化工业城市”指示,金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挂牌成立;2003年7月,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了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2008年5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建立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2010年1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金昌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1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催生金昌经济开发区破茧成蝶,正一步一个脚印,从传统产业王国向高新技术产业跨越。

作为甘肃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从诞生那天起,就得到了中央、省上及各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江泽民、方毅、费孝通、钱伟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目光都曾留在这片热土上。

国务院特区办、中国开发区协会对金昌开发区在地理位置、交通信息、投资环境都劣于东、中部地区的情况下能够克服困难、扬长避短、快速发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批准为中国开发区协会会员,是西北五省区中唯一入选的省级开发区。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多次强调,金昌要抓住资源的鼎盛期和经济发展的兴盛期,及早着手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曾几何时,风起云涌的经济开发区,有不少已成为昨日黄花,而金昌经济开发区却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有人认为,这得益于其明显的资源优势,事实却不仅如此。

“开发区近年来迅速发展,最重要的是我们在多年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具有金昌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郑玉生点破“玄机”,“重点就是围绕有色金属产业的做大做强带动作用,不断利用能够利用的上游产品,培育发展化工、有色金属深加工、新材料等延伸产业,促进产业在接续中延伸、结构在延伸中调整。”

如今,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历届金昌市委、市政府和开发区建设者们的努力下,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开发区大有希望”的预言在此得到了充分印证。

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形成了有色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能源和新型建筑材料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和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集群,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综合经济实力已达到西部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等以上水平,主要经济指标位列甘肃省开发区首位。

优化结构,双轮驱动,利用资源禀赋催生新型产业集群初露端倪

金昌缘矿设企、因企设市,一个资源型的企业,伴生出了一个资源型的城市,围绕着金川集团公司的发展,金昌形成了有色冶金、化工、能源三大支柱产业和建筑建材、装备制造等配套产业。

重工业的发展,在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为这座资源型城市带来了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高污染压力,金昌曾一度被列为全国“十大空气严重污染城市”。

如何摆脱矿竭城衰的宿命,如何实现城市环保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金昌的优势在资源,特色在工业,发展的潜力和希望也在工业,发挥资源优势,紧紧依靠大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是做大做强开发区的根本立足点。”金昌的决策层联手企业共同探索,走出了一条利用资源禀赋、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子,形成了独特的金昌经济开发区发展模式。

根据我市工业多集中在以金永公路为轴线,以金川、河西堡、永昌为节点的“一线三点”经济带的现实,自2003年起,市委、市政府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资源集约、功能集成的思路,实行“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形成了以开发区为中心,以新材料工业园区为承接,辐射河西堡工业园区和永昌工业园区的发展格局:

——新材料工业园区打造镍铜钴及铂族金属材料、金属盐类化工材料、矿山机械设备制造、建筑建材、高分子及复合材料产业;

——河西堡依托良好的工业基础,承接新疆、内蒙煤炭资源转化需求,延伸基础化工产业链,重点发展化工、冶金、能源、建材。

——永昌工业园区依托高原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全省养羊大县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和区域内的矿产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粉末冶金、农机具制造、化工产品加工等产业。

坚持地方与企业携手共进,共同谋划,共同推动产业发展,按照 “地企合作、主业带动,园区支撑、产业集聚,延伸接续、利于循环”的思路,使这条传统经济带萌生出了一个个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新型产业链条。

在企业层面,以发展资源节约型企业为目标,在企业内部改进生产工艺,组织各种工艺流程之间物料的小循环利用,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金川集团公司先后实施了日产1.4万吨扩能技术改造、富氧顶吹镍熔炼、20万吨铜电解等一大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镍铜钴盐类产品、无机化工产品等产业延伸接续项目,发展形成了镍铜钴压延产品精深加工、镍铜钴粉体材料、镍铜钴金属盐化工、贵金属及稀有金属新材料等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链。

2009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65亿元,利税33亿元,位列2009年中国企业500强第65位,稳步向世界500强企业迈进,成为带动金昌循环经济发展的“旗舰航母”。

在产业层面,围绕重点企业的产品物质,加强企业间的横向联合,通过完善产品中间物质环节,形成企业产品互为原料、内部废弃物外部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条,实现了产业中循环。

市新材料工业园区,一条绵延数公里的输送管线,将园区内的各个产业接为一体,由西向东依次排开的金川集团公司三厂区、甘肃新川化工公司、金泥集团公司,共同构建起利废减排、循环经济产业链,金川集团公司的废弃物硫酸、氯气就近分别进入新希望集团、金化集团生产PVC和硫基化肥,生产废渣进入金泥集团生产干法水泥,水泥再次进入金川集团公司用于矿山填充。

污染严重的废弃物转了一圈,就成了“宝贝”,精心打造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越扣越紧,越来越有味。

在区域层面,以金川工业区、河西堡工业区、永昌工业区为平台,通过加强产业集群之间的区域分工与合作,用产业循环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行业与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了“三废”及物料综合利用、工艺相互依存、产业衔接紧密的区域大循环系统。

由此,依托我国重要的镍钴铜生产基地、铂族贵金属冶炼中心和我国最大的镍钴金属盐类产品生产基地,充分利用金川集团公司有色冶炼副产品作为新资源,我市引进四川新希望集团、贵州宏福集团、中化化肥公司、内蒙古太西煤集团、宇恒镍网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与金铁、金泥、金化等地方企业合作,投资建设了年产20万吨PVC、24万吨磷铵、150万吨捣固焦、年产150万只圆筒印花镍网等新项目,以有色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能源和新型建筑材料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和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在区域大循环系统的推动下,有色、化工、建材、新材料等主要产业之间物料相互循环利用,硫化铜镍矿开采——冶炼——镍铜钴初级产品——压延产品及新材料等有色金属产业链;二氧化硫——硫酸——硫磷化工等硫化工、磷化工产业链;原盐——烧碱——氯气——PVC——电石渣——水泥等氯碱化工、建材产业链;原煤——焦炭——焦炉煤气——合成氨等煤化工产业链越来越长。

如今,环环紧扣的产业循环链条,在为工业经济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正在向农业经济延伸。

永昌县东寨镇村民徐敦林家种植了30多亩啤酒大麦,年纯收入近3万元。他乐滋滋地说:“种啤酒大麦,种地、浇水、收割花费的时间都很少,又节水,又少操心,是最稳定的收入。”

啤酒大麦是金昌乃至甘肃省的一张最亮的特色农业名片,依托优质大麦种植基地,永昌工业区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现建成的莫高股份金昌麦芽厂、金昌三洋啤酒麦芽公司等啤酒麦芽加工销售企业,年生产优质麦芽近40万吨,推动了大麦产业链的升级互动。

以永昌天寿面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面粉加工企业,依托面粉加工基地,综合利用麸皮、次粉等,联合饲料企业开发饲料系列产品,带动了养殖业和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在金昌,每一项特色农产品发展的后面,总伴随着新的加工产业,当食用菌、玉米制种、辣椒等特色产业迅速兴起时,新芽、双丰辣业等加工企业的厂房也拔地而起……

致力于重构农业循环经济系统,金昌坚持用抓工业的思维谋划农业,用发展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积极推进农业副产品加工和农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形成了啤酒大麦、优质肉羊、高原无公害蔬菜、食用菌等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延伸了啤酒大麦种植基地——麦芽生产——畜禽养殖,胡萝卜种植——加工——舍饲养殖——肉类加工——食用菌,饲草种植——舍饲养殖——农家积肥——沼气——有机肥——绿色农产品生产等农业经济循环链,实现了农业清洁生产、废物利用一体化。

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害化”为原则的循环经济,为金昌产业集群、为经济技术开发区拓展了一片新天地,也消除了人们“矿挖完了怎么办?”的忧虑。

科技创新,集聚力量,

增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后劲

如果说发展循环经济是金昌经济开发区实现持续发展的前提,科技创新则是支撑金昌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动力之源。

国内最大的镍钴铂族金属生产企业设立在这里;几十条具有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线集聚在这里;206项科研成果诞生在这里……

置身于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就俨然置身于滚滚科技创新潮流之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金昌经济开发区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构建创新平台、营造创新环境,加快高新技术的引进、研发和应用,以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源动力、竞争力和创造力。

——与7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新材料研发和科技合作关系,形成了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政府、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建成1个国家级镍钴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个研发机构,拥有新材料产业各类科技人员2600人。

——组织实施超细氧化亚镍、镍基合金线材生产技术开发等科技攻关项目,取得重大科技成果76项,14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实施科技兴区、自主创新的同时,开发区加紧营造企业“群山争峰”的攀升态势,鼓励企业争创名牌、做大做强。

依靠科技进步崛起的金川集团公司对于科技创新更加情有独钟,自2001年以来,公司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汇集国内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围绕资源综合利用开展了300多项科技攻关,安排100亿元资金,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与科技创新。

在1.4万吨选矿扩能技术改造中,金川集团公司与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合作开发的50立方米浮选机,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大型浮选设备的国产化。

通过消化、吸收、技术再创新建成的世界首座铜合成熔炼炉,在工艺和设备等方面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对此项技术的垄断。

与南昌有色金属设计研究院联合开发的铜电解大极板联动机组实现了国产化,使公司拥有了设备国产化程度最高、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耗和环保进入国内先进行列的大型铜冶金生产线……

亚麻油即胡麻籽油,对普通百姓来说,只是一种常用的生活必需品。然而,在国家卫生部、质检总局领导和粮油专家的眼里,它堪称与深海鱼油媲美的保健用油。

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都想不到,以生产镍闻名遐迩的金昌竟然能生产出这种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天然保健品。

位于永昌县东部工业园区的甘肃一品弘植物油开发有限公司,自去年11月中旬年产4000吨亚麻油生产线投入生产后,产品供不应求,今年亚麻油系列产品更是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国际医学中心确认为该院的“指定专供产品”。

而这一切,均得益于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的紧密合作。在国家油用亚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党占海的热情指导下,选用经过数十年精心培育、在金昌高寒地区生产的优质亚麻籽,通过科技攻关,采用现代最新低温冷榨、冷冻脱蜡工艺生产的一品弘亚麻油,摇身一变,成了最具价值的营养品。

“资源和产品最忌简单开发,通过科技创新,精深加工才是未来的出路。”按照这一思路,在开发区的鼎立支持下,从工业到农业,一项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在技术创新的实践中逐步形成、掌握和在生产实际中得到应用。

由江阴市天宇镍网有限公司和金昌德金物流公司合资组建的宇恒镍网,建成6条圆筒印花镍网生产线,已获得六项专利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远销国内和国际市场,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4亿元,实现利税5000万元。“金昌将成为全国最大的镍网生产基地。”总经理张德金信心十足。

科技创新,让金昌经济开发区承接的高新技术产业找到了扎根的土壤,外来的资本和本土自主创新的因素结合,释放出巨大的发展优势。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根据“光生伏特效应”原理,利用太阳能电池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在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的大背景下,作为新兴高技术产业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是当今世界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而处于河西走廊地段的金昌,太阳能资源丰富,正好非常适宜建设光伏电站。

2009年11月12日,金昌市政府与中广核太阳能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开发建设l00兆瓦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项目,共同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2010年1月,中科光伏发电集团决定在金昌总投资11亿元建设总规模为50兆瓦的并网光伏发电项目。

短短两个月时间,就有两家新能源企业相继选择在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拉开了金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序幕,也为这座传统的资源型城市实现华丽转身开启了新方向。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实施人才战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把各类科技人才当作“香饽饽”,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

自2004年起,启动实施“5218”创新人才开发计划,加大培养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法律、农业技术推广等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力度;坚持引才与引智相结合,由市财政和企业共同投入资金,从高校和科研院所聘请专家,通过签订项目开发合同,帮助企业开展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难题;组织开展市科技进步奖、科技功臣奖和“五个一工程”奖、技术能手等评选活动,对科技功臣进行重奖。

以专业化研究所为主体,解决企业重大技术难题;以各厂矿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体,解决一般性技术难题;以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解决基础研究或带有战略意义的技术难题。

三个层次的技术创新力量互为补充,形成了覆盖开发区各企业、配套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撬动投资,搭建平台,

公共设施建设使园区发展如虎添翼

距市新材料园区不足5公里处,两条呈“人”字形走向的机场跑道不断向前延伸,金昌通向外界的空中走廊正在形成,金昌人的“飞天”梦想即将实现。

金永高速公路是我省第一条省地联建的地方高速公路,公路全长42.14公里,途径宁远堡、河西堡、东寨镇,跨国道312线与连霍高速公路相连。

位于河西堡镇的建设现场,金阿铁路横穿金昌大地,高耸的路基旁,施工人员正在浇铸立交桥墩。

在陆空通道紧张施工的同时,位于河清公路南侧的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施工现场,一座座高压输电塔搭起了电网“高速路”。作为甘肃省“十一五”电网建设的重点项目,工程累计投资32亿元,建成后可满足金昌快速增长的用电负荷。

金昌机场,今年年底达到校飞条件;金永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顺利,今年年底通车;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天然气利用工程、金阿铁路专用线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启动;兰州至张掖铁路客运专线、金武高速公路、金阿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

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网络通向四方,恰似一条条丝带,拉近了金昌和世界的距离,给茫茫戈壁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阳光下,清澈的湖水波光粼粼,倒映着一池碧绿,小鸟振动双翅,忽然掠过湖面,带起点点涟漪,游艇缓缓行进,欢歌笑语顿时在湖面上飘荡……

这就是金昌人引为自豪的金水湖,当你俯瞰其间,3500亩的戈壁上绿树婆娑;900亩的湖水中,野鸭游弋。湖畔新材料工业园区内,现代化的工业厂房星罗棋布,绵延几公里的金属钢架错落有致、熠熠生辉,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在这里奇妙地融合在一起,交相辉映。

既不靠海又不沿边,如何吸引投资者?如何让项目放心扎根?

“优良的发展环境是吸引客商的第一选择!”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改善发展环境作为开发区生存之本,通过优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一流的投资洼地。

至2009年,开发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5亿元,园区外交通日趋完善,园区内主要区域公用设施实现了“七通一平”(路通、水通、电通、气通、通讯、通邮、通网络,场地平整),区内已建成城市道路1万多米,建成公用市政给排水管网39000米,给排水井1100座;完成道路绿化,栽种各种树木10余万株。

为更好地为投资者服务,一个投资2000多万元的开发区综合服务中心即将在新材料工业园区内破土动工,届时,金昌经济开发区将拥有完善的为企业建设、生产、科技创新、销售提供各种服务的支撑体系,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无障碍”、“全天候”的亲情式服务。

优美的生态环境、良好的服务环境、全面开放和充满活力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正吸引着四方名企翩跹而至,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高标准规划的新材料工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现已有7户企业13个项目入驻,总投资约140亿元。

2006年,市政府与国内500强企业四川新希望集团协商合作,决定在金昌上马PVC生产项目,第二年4月,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先生亲临金昌考察,决策层对金昌投资环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下决定,在原项目投资建设计划的基础上,加大在金昌的投资额度:项目总建设规划由年产60万吨PVC和80万吨硫基复合肥调整为年产80万吨PVC和120万吨硫基复合肥,总投资额达到30亿元。

新希望集团董事黄代云说:“新希望集团和金昌市委、政府及各职能部门接触了一年时间,深深感到金昌的投资环境好,我们相信,与金昌的合作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

金川集团公司40万吨离子膜烧碱一期20万吨,新川化工公司20万吨PVC、20万吨硫酸钾,宇恒镍网公司150万只圆筒印花镍网,金泥集团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等项目已建成投产……

截至2009年底,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入区项目337项,建成263项,累计总投资140亿元。

面对未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前景,市委副书记、市长张令平充满自信地说:“大力实施循环经济项目,不仅找到了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还把环保压力变成了发展动力,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后5至10年内,以循环经济和接续产业为主导的金昌新材料工业园区年总产值将达到300至500亿元。”

在已经绘就的宏伟蓝图上,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正用296亿元的投资大手笔打造循环经济新潮流的基地。

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和财富传奇,站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起点上,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以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姿态,再次扬帆远航。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